
《董浩云传》中有关“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的故事跌宕起伏,非常值得阅读。这里为大家转述她辗转香港及改装的过程。

董浩云希望通过改建这艘凝聚西方物质文化的邮轮“伊丽莎白女王”号,让她与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获得新生,这有利于促进和加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以及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他的这种承担博得世人的赞扬,英国航运信托公会(Maritime Trust)主席威斯敏斯特公爵(The Duke ofWestminster)代表公会同仁向他致函,并对他这一壮举“感佩无量”,因为这就可以保全这艘具有悠久历史的邮轮免遭拆解。1970年9月10日美联社报道,“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被董浩云以320万美元拍得,并表示再投资450万美元进行全面的装修,将邮轮在新加坡或香港加以改装,成为他计划中未来海上国际大学的校舍。《纽约时报》9月13日也为此专门发表评论,盛赞他的计划。评论说董浩云购买到“伊丽莎白女王”轮之后即公开宣布要将其建成一所海上国际大学,将来必能成为联合国教育的最高学府。评论引述董浩云的话说,他创建海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希望“这样的大学将使世界在冲突中的敌对国家人民能藉此机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亦曾对记者表示,成立一所国际大学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而董浩云的这一计划正是一项极有意义的理想。1970年12月30日,由卓牟来代表董浩云为主席的航运事业基金会与美国加州的查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校长戴维斯在洛杉矶签订合约,双方同意共同开办海上大学。查普曼大大学富有海上教育的经验,早在1965年就设置海上学术营的机构,其后有14家美国著名大学加入这个计划。根据双方协议,董氏集团同意将刚购置的“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进行改装,并易名为“海上学府” (Seawise University),作为承担日后海上大学教育的场所,查普曼大大学则将其创办多年的海上教育计划纳入其中,并负责有关师资招募及制定教学计划。按照预定的计划,“海上学府”将于1971年开始,每年9月自洛杉矶启航,西行环绕世界,先后经南非、东非、南美而到纽约,次年春季再由纽约出发,途经南非、东非、马尼拉、香港、台湾、日本,最后抵达洛杉矶,此外还将开设暑期的短期课程。首批600名学生来自美国各所大学,待日后教学计划逐步完善后,大学本科及研究院的学生人数将增加到1800人,生源亦将扩大到世界各国。海上大学的课程以人文及社会科学为主,学生们将在旅途中深入研习课程,并可造访世界各重要港口,一面遨游四海,一面潜心学术,观察各地的社会和文化经济,正所谓“开拓万古之胸怀,研讨并时之学术”。除了美国本土之外,海上大学还欢迎各国高等院校参与,罗马教皇曾表示,愿在世界各国天主教大学中选拔一两百名优秀的学生入学,夏威夷大学的东西文化中心业已考虑加入。董浩云还积极在台湾、日本、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活动,希望更多的学校加入这一大家庭。“海上学府”正常运营不仅需要大批专业的高级船员和水手,还需要更多的各种服务生和厨师,因此董浩云购得“伊丽莎白女王”号后即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准备。他在台北曾与公司同事商讨有关轮船上各种服务人员的训练,希望原则上在台北训练新人并物色已有工作经验、不必经过训练的服务人员,至于厨师则拟委托香港的美丽华集团代为训练,同时也在香港招聘一批具有经验的熟练厨师。董浩云还计划自1971年开始,分别在台北和香港大批训练水手、服务生和厨工,以便将来海上学府正式运行时使用。董浩云购得“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后曾亲自登船查勘,并和多位专家起商量维修的措施,最后决定先对该轮进行局部修理,让其启动,再到香港进行全面整修。董浩云任命宣伟为船长,由唐秋福、周家正等工程师负责邮轮的维修,并调派集团内大批有经验的船员随船航行。原来计划一两个月后即启航,但因该轮已停航多时,久未修缮,内部机件损耗严重,经清理污水,多番检修发动机、锅炉、电力及其他设备,直至1971年2月才勉强完成简单的维修,将这艘已经停靠两年的巨型邮船驶出港口。没想到出航后不久,又因锅炉水管漏水,引起一场虚惊,不得已只好停泊在加勒比海的阿鲁巴港进行比较彻底的维修,才能横越大西洋,绕道好望角,经印度洋,航行到目的地。其间董浩云还亲自飞往阿鲁巴,再搭乘小轮登船视察。在航行的过程中,风险一直存在,随船工程人员沿途还需要密切关注船况,不断进行维修和保养。1971年7月14日,“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经过漫长的航行,终于抵达香港的海域,准备在这里进行全面的修缮工程。那一天对香港来说可算是一个大日子,因为这艘世界最大的邮轮不仅是英国制造的,更是由英国女王亲自主持下水礼,港英政府对她的感情之深自然可以理解,所以接待的仪式特别隆重,港府不仅委派海事处和新闻处的主要官员前去迎接,还安排直升机在空中盘旋、灭火轮在海面上喷水以示欢迎。15日上午7时,“伊丽莎白”轮停泊在青衣岛和大屿山之间的海面上。“伊丽莎白”轮的抵港吸引了众多民众在岸边观望,因为这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邮轮驶入香港水域,其硕大的规模和豪华的设备令人仰慕。更让香港人感到自豪的是,这艘巨轮的主人竟是一位中国人。董浩云完全能够理解香港民众的这种感情,他决定将邮轮对外开放,让香港的记者和民众不仅可以亲身目睹她的雄姿,还可以实地参观船内的设施,同时他也想利用这一机会,宣布将“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进行大修,改建为海上大学,并正式将其命名为“海上学府”。 从资金上来看,此时的开支已超出了董浩云的预算,因为除了购买该轮的费用外,沿途维修即已花了300万美元,预计在香港的维修费至少还需400万美元。据负责该轮维修的总工程师周家正表示,改装大致分为三部分进行,首先要保持她精美富丽的原貌,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学府”;其次必须添置各种设备,保证符合世界安全标准;最重要的则是需要恢复和改善所有客房,并将部分舱房改建为大学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以及餐厅,预计在香港的装修时间需要四个多月。 原来的计划是邮轮到达香港后先进行内部装修,将东西方文化融于一身,以期成为美轮美奂的海上赞宫;然后再开往日本的神户进行船舶的外部维修,并于夏末秋初驶往洛杉矶迎候第一批师生。香港中英文各大报纸连续多日在头版以最大的篇幅撰文并刊登图片,详细报道“伊丽莎白”轮抵港及改建之事。 9月18日上午,香港总督戴麟趾乘搭直升飞机降落在海上学府的甲板上,随同港督一起访问的还有冯秉芬爵士、海事处处长梅礼彬及其他政府高级官员。董浩云、董建华父子亲自前往迎接,随后带领一行贵宾在船上各处进行参观,并向他们详细介绍了该轮维修进展以及今后办学的计划。戴麟趾在离去前表示,对于此次访问至感高兴,并衷心祝愿“海上学府”改装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