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报显示,航运企业业绩普遍回升。
马士基集团今日(11月14日)公布第三季度报告,海运板块和非海运板块均实现增长,营收增长31%至101亿美元;在不计入汉堡南美的情况下,营收增长12%。非海运板块增长15%,贡献了总营收的31%。
第三季度集团的实际利润为2.5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54亿美元;尽管燃油价格上涨了47%,但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增长了16%至11.38亿美元。
马士基集团首席执行官施索仁(Søren Skou)表示:“我们正处于转型过程中,通过整合业务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并释放物流和服务板块的全部增长潜力。因此,我很高兴看到在第三季度,包括供应链管理服务在内,马士基各业务板块营收实现增长。由于燃油价格大幅上涨,我们宣布征收紧急燃油附加费、汉堡南美整合的协同效应及海运和码头业务实现强有力的合作等因素,我们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正得以改善。”
具体来看,与2017年第三季度相比,物流和服务板块营收增长了7.5%,其中供应链管理业务营收增长16%。
马士基集团第三季度主要经营数据
马士基海运业务主要经营数据
此外,门户港码头来自外部客户以及马士基航运和汉堡南美的货量继续增加,这反映出紧密合作带来的协同效应。 预计到2019年,与汉堡南美整合产生的协同效应去除整合成本,最少为5亿美元,因为与汉堡南美的整合速度快于预期。
海运板块实现营收73.21亿美元,同比增长32%;EBITDA为9.25亿美元,去年同期为8亿美元。货量增长26.7%至333.4万FFEU, 在不计入汉堡南美的情况下,货量增长为5%。这比市场平均增长2.7%的水平略高,但低于预期。
施索仁说:“海运板块的业绩表现仍受到不断上涨的燃油价格的挑战,油价高企无法通过提高运价获得弥补。2018年开局疲弱,但我们看到第三季度的业绩有所改善。”
第三季度,马士基集团在业务战略转型方面取得了进展。此外,协同效应也带来实质性的收益。
此外,与2017年第三季度相比,在海运燃油价格固定的情况下,单箱成本下降了0.6%(根据外汇汇率调整并计入汉堡南美)。
马士基集团还调整了2018年前景展望,预计2018年全年EBITDA从此前35亿至42亿美元之间调整到36亿至40亿美元之间,并重申预计实际利润为盈利。
海运业务全年有机货量增长正如此前预期,与市场平均3-4%的增长预估基本一致(此前预计略低于2-4%的市场增长水平)。
该集团还表示,2018年的全年业绩面临全球贸易进一步受到限制的风险及其他影响集装箱运价、燃油价格和汇率变化等因素,业绩预期仍存在不确定性。
盈利减亏成主旋律
目前已经公布第三季度业绩的全球主要承运人中,中远海控、赫伯罗特实现了盈利,海洋网联船务(ONE)和阳明海运则依旧亏损,不过与上季度相比,前者亏损加剧,后者则实现大幅减亏。
具体来看,中远海控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2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5%;净利润8.62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8.47%,第三季度更是大幅盈利。
前三季度,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收入780.77亿元,增幅19.98%。如果不考虑收购东方海外国际的影响,前三季度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收入为662亿元,增幅1.73%。
赫伯罗特则在第三季度赚回了上半年亏掉的钱。
该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134亿欧元,去年同期仅为5180万欧元,大幅增长54.3%;实现营收30.36亿欧元,EBITDA为3.885亿欧元,EBIT为2.121亿欧元。
在今年上半年亏损约1亿欧元后,赫伯罗特成功扭亏为赢。其前三季度净赚1250万欧元,而去年同期为910万欧元。
今年4月份正式开始运营的ONE,也公布了今年4-9月的业绩。在4-6月亏损1.19亿美元后,该公司7-9月的亏损额进一步扩大,达到1.92亿美元。运营6个月,ONE已合计亏损3.11亿美元。
相比之下,阳明海运则实现了大幅减亏。
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为新台币387.15亿元,较第二季度增长15.23%;税后净损新台币9.09亿元,较上季度减亏幅76.16%。前三季度,税后净损新台币66.74亿元。
货量运价双提升 跨太市场火爆
运价与货量的提升,以及跨太平洋市场的火热,是影响几家船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
从货量上看,中远海控第三季度集装箱航运业务的货运量为673.3万标准箱,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3.80%;前三季度集装箱航线货运量累计为1602.27万标准箱,较去年同期增长22.41%。
赫伯罗特也明确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营收较去年同期实现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货量的大幅提升。前三季度,该公司货量为890万TEU,同比增长近27%。
与此同时,运价回升也给助力航运企业第三季度业绩向好。
赫伯罗特在第二季度业绩报中曾明确表示,上半年运价低于预期,给公司业绩带来了负面影响。但第三季度,航运业也进入传统旺季,平均运价有所提升,促进了该公司营收。
除旺季因素外,中美贸易战促使货主提早出货,订单量紧急增加,也带动了运价的提升,跨太平洋市场出现了短期火爆的景象。
今年4-9月,占据跨太平洋市场份额第一的是中远海运集运与东方海外,两家公司共占17%。东方海外特别强调,跨太平洋贸易推动了公司第三季度营收增长,这一市场的营收增加了15.5%,货量增长了7.3%。
有分析称,今年跨太平洋航线撤出了一些运力,使运力回到去年水平。此外,货主急于在更高关税落地前提前出运货物,保证了较高的运输需求。
同样是在该市场,ONE4-9月在东向跨太平洋航线的货量同比(同三家日本企业去年同期总货量比)下降14.2%。这也与其仍处于业务磨合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