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总部设在亚洲的主要航运公司承诺在本区域内运输更多的货物,但分析师预计,在中国需求下降的情况下,集装箱货运量增长将放缓。这可能会引发该地区一些小型航运公司的兼并和收购交易。
5月7日报道,世界最大的区域内航线承运商太平船务(PIL)为了还债,把旗下的集装箱制造公司胜狮货柜(Singamas)的大部分资产以5.6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中远集运。据悉,其中约3亿美元将用于还债。据Alphaliner报道,截至2018年6月30日,太平船务总负债额高达34.6亿美元。太平船务总部设在新加坡,是全球第十大集装箱承运商,也是目前最有吸引力的被“围猎”对象。
亚洲内部集装箱贸易需求能否支持亚洲内部承运商在市场上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
对亚洲内部集装箱航运市场的争夺似乎正在加剧。
一个主要原因是,总部位于亚洲的主要航运公司已经意识到,由于他们在地理位置上互相接近,所以可能会导致这个地区的争夺加剧。
在2018年11月与投资者会面时,日本海洋网络船务公司(Ocean Network Express, ONE)的首席执行官杰瑞米·尼克松承诺将重点关注亚洲市场,作为收复在去年崎岖不平的开端中丢失市场领地的努力的一部分。
他说:“作为一家根植于亚洲的全球承运商,我们应该利用亚洲内部贸易需求增长的良好机会。”
2018年12月,达飞轮船旗下的美国总统轮船(APL)总裁尼古拉斯·萨缇尼,在宣布APL与姊妹公司正利海运公司(Cheng Lie Navigation)合并时宣称,他的公司对亚洲内部贸易有“雄心勃勃的运量目标和市场开发计划。
最近,阳明海运董事长谢志坚告诉台湾本土基地的媒体,该公司将在2020年之前进一步提升亚洲内部贸易航线的运力,今年的目标是提升15%。
他说,中美关税战在过去六个月加速了工厂从中国搬迁到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的进程,尽管这一举措早在贸易冲突之前就出现了其他原因,如劳动力成本和税收负担。
这家台湾航运公司去年积极进军东南亚市场,并与中远海运、东方海外和万海航运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出新的服务航线,在这场竞争中也毫不逊色。
但是,亚洲内部贸易的货运需求真的可以支持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吗?